周口市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张浩        2013-04-14        1131

  周口市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

“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第一部分 理念 目标 模式

一、基本理念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启动实施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引导发展计划的通知》(教师[2012]830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有力推进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推进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围绕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和周口市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工作实际,制定了《周口师范学院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班培养方案》。本方案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保障,以“周口市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项目建设为依托,以完善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拓展专业素养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教师教育内涵的丰富、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专业技能的强化、科研创新和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努力实现培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专业教学、创新能力的优秀基础教育教师。

二、培养目标

1.基本目标

“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的一流师资,具有“入职顺”、“适应快”、“潜力大”的特征。毕业生职业走向以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初中师资为主体,同时具备从事普通高中及小学的教育教学能力。入职顺适应快潜力大

2.培养规格

(1)先进的教育理念。具备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树立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

(2)崇高的专业理想。确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信念,把从事教育事业作为人生追求与向往。在专业上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养成良好的教师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与专业精神,具有崇高教师道德素养。

(3)厚重的专业基础。了解本专业理论研究的前沿,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宽厚的文化素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不断地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能够不断地拓宽知识渠道,形成较好的认知结构。

(4)全面的教学能力。努力钻研学科教学,严谨笃学,做热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有研究和创新的意识,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关注教育实践,善于从教育实际场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创造地完成教育任务。

(5)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够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角度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设计、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重学思结合,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培养模式——基于自主发展的互动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教师教育模式创新与变革是推动当代教师教育转型的“着力点”,是实现新教师教育理念实践化、现实化的根本环节。对此,本方案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周口市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实际情况,围绕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这一目标,构建一种教师教育新模式——基于自主发展的互动型教师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上联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的反应。下联教育实践,它将教育程序、教育方法、教育组织方式融为一体,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基于自主发展的互动型教师教育模式”,遵循师范生自主发展的内在逻辑,实现有效互动与师范生自主发展的有机统一;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置师范生专业成长于教育场域中,强化了学生自主发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有效互动。其内涵包括:

1.自主发展

一般而言,所有教育活动关注的主题只有一个——发展问题。高效的教育活动是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学习权利的解放。正是如此,“卓越教师”培养是在融入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基础上,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依托我校已有的“教师教育训练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基地”为抓手,通过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双导师制”的实施和学生参与导师承担的“教学改革项目”,实现对“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

2.“互动型”教育模式

互动型”教育模式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沟通为中介,实现提高教育效果之目的。“卓越教师”培养“互动型”教育模式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论课程。以引导学生开展教学反思、师生对话、走进名师、与专家交流的“合作式”教学为主;二是实践课程。主要采取学生与“双导师”互动方式,以学生参与校内外教育见习、实习,通过“模拟课堂”、课堂观察、观摩教学、优质课赏析等形式和以“教师教育训练中心”的“微格教室”、“心理实验室”、“形体训练室”等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技能训练;三是创新能力课程。主要以互动方式,采取“读书会”、“学术沙龙”等方式,由师生共同研修“中外教育名著”、“新课程理念”、“中小学教材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同时,辅以“项目驱动”,让学生参与“教师教育改革创新项目”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 “卓越教师”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一体化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提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因此,我校“卓越教师”的培养正是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实际,围绕“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的“打造平台、创新模式、建立机制”三个目标要求,在“卓越教师”课程建设上通过调整学生所在原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形成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包括:

1.突出三个导向,制定一体化课程目标

一是坚持专业化导向,注重加强对“卓越教师”职业素质的准备,培养“卓越教师”的职业精神和品质;二是坚持能力导向,致力于“卓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培养“反思性实践者”;三是坚持实践导向,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培养模式,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

2.注重前后贯通,建构一体化课程体系

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我校“卓越教师”培养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出发,着力于系统研发培养“卓越教师”的精品课程,打造创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1)设置课程模块。结合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构建“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模块,重点开发教育心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卓越教师”的教育素养。结合“卓越教师”入职后的专业发展需要,设置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践问题、提炼教育经验和教育科学研究等课程模块,促进“卓越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多样化、科学化。

(2)统筹课程内容。教师专业化的起点是教师教育过程的科学化,科学化的前提是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师专业化要求,重点围绕“卓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的形成,打造“卓越教师”能力培养课程群,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要求。“卓越教师”能力培养课程群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教育研究能力类课程群。主要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研习、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教育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等课程。

第二,教育教学能力类课程群。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中学生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与活动设计等课程。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能力类课程群。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与应用等课程。

3.强化平台建设,实现课程一体化

(1)完善教师教育训练中心。进一步强化案例教学、问题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发挥教学教育训练中心的模拟、观摩、交流和示范的教育功能,结合“卓越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2)实施多样化的技能训练项目。基于对“卓越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积极拓展“卓越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范围。“点”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基础上的基本技能形成,“面”是指通过成立专门机构,组建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举办各类竞赛活动,如教学技能大赛、“三笔字”大赛、课件制作大赛、教学设计大赛、优质课大赛、说课大赛、科研论文大赛等活动,促进“点”、“面”结合,提高训练实效。

(3)合理规划见习实习工作。“卓越教师”教育见习和实习工作,是根据教师教育规律的渐进性特点来设计。二年级阶段,以见习为主,旨在了解中学教师各种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运用;三年级阶段,旨在通过研习和微格教学等方式,使学生体验“课堂情境”,深化教学过程的理解和感悟;四年级阶段,首先集中开展教育实习前的研习和观摩教学,旨在加强教师基本功、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其次,由“双导师”跟踪指导,开展集中教育实习,提高“卓越教师”实际教育教学水平。

(4)与实践基地建立“伙伴”关系。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以实践基地为基础,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与互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构建教师教育合作“伙伴”,形成互助发展的“伙伴”关系,为“卓越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和场所,依托实践基地,有效实施“卓越教师”见习、研习和实习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同时,依托实验区平台,加强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实践基地教师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

(5)完善“顶岗实习”制度。为了加强对“卓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培养,结合我校已开展的“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置换脱产研修的工作安排,优先组织选派卓越班学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并抽调校内高职称、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跟踪指导,与中小学一线教师一起对学生实施双重指导和现场指导,帮助“顶岗实习”生开展教材研究、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提高他们实际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4.依据课程目标,构建评价体系

为确保“卓越教师”培养的有效性,增强对“卓越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有效监控和管理,实验区根据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围绕“卓越教师”培养的“专业化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完善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机制,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确保“卓越教师”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二、课程开设安排

1.学科专业提升课程。安排在课外,以单独辅导、参与教师教育科研、读书指导、讲座等形式进行。

2.教育理论拓展课程。安排在周六或周日,采取集中授课、专题讲座、读书指导、分组研讨等形式进行。

3.教育实践强化课程。基础性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通过集中训练和自主训练两种形式完成,集中训练安排在晚自习时间进行;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由校内导师具体安排;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由校内外“双导师”具体安排。

三、“卓越教师”课程方案

见附表一

 第三部分组织管理与具体实施

 一、管理办法

1.办公室职责

学校成立实验区项目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办公室是实施教师教育改革创新项目和卓越班的常设管理机构,主要负责该项目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以及培养方案、各类标准的制订审核工作。具体职责:

(1)联系、选择卓越班学生实践基地学校。

(2)负责校内外导师、班主任的遴选、聘任与管理工作。

(3)负责邀请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师来校作专题讲座与交流。

(4)负责加强与中小学、幼儿园及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与传达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组织教师、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方面的竞赛、观摩和会议等活动。

(5)负责对卓越班的统筹管理工作(包括学生名单的确定、班级的组建;指导与配合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每学期期初组织学生与校外导师见面,商定学生的校外学习活动计划;期末负责联合校外导师对学生进行考核等)。

(6)统筹实验区项目专项经费的安排与使用。

2.班主任职责

(1)负责本班级学生的各类学习、训练及竞赛活动的组织和监督管理工作。

(2)负责本班级学生的档案建设及管理工作。

(3)负责本班级学生的日常事务的处理工作。

(4)一般性教师职业技能考核的组织工作。

(5)负责卓越班专项奖励的评选以及其他常规管理工作。

3.校内外导师职责

(1)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选课、读书及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加强学生与校内外导师、实践基地学校等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2)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环节的指导,负责指导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现实及改革发展趋势,强化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管理

1.学生来源、规模

实施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点专业为教师教育类专业。学校从二年级各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中,根据学生志愿和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组建卓越班,班级规模为60人。

2.学生选拔方式

学院组织报名和考核后,按照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总数5%的名额向学校推荐,并附考核成绩,学校组织专家按考核标准面试,进行二次选拔。

3.班级管理

卓越班学生单独组班,学校提供专门教室供其学习和研讨。安排专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考核。

4.分流机制

遵循“自愿选择、适时分流、末位淘汰”的原则,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年度考核,每学年课程考试综合成绩排名后5%者淘汰,空出名额由原所在班级择优补充。

6.卓越班学生待遇

卓越班学生可免修周口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本科),教育拓展课程中的心理学类选修课(计2学分)、教育学类选修课(计2学分)和实践教学平台中的创新实践课(计2学分)。

各类教育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可优先推荐参加。

7.学生考核

考核主要分校内考核和校外考核两部分。

(1)校内考核。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同时增加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成果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核。

(2)校外考核。由校外指导教师的综合评定。考核内容及权重:工作态度(10%)、创新能力(15%)、团队协作精神(10%)、教学能力 (40%)、班主任工作(25%)等几个方面。考核等级:根据加权平均分将校外考核结果分成5个等级: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三、毕业管理

卓越班学生毕业学分执行原培养方案要求。

周口市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

2013年3月5


附表一:

周口市“卓越教师”班

开课计划及教学项目一览表(讨论稿)

项目名称

 

 

训练目标

课程名称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教学目标

考核方式

课程类别 学期

 

 

 

 

3-4

 

 

 

 

教育

学拓

展课

教师专业伦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教育政策法规》解读;中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 班级授课、专题讲座、小组讨论、卓越教师网络平台 使学生了解教师伦理和师德范畴,形成对职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理性定位,树立良好的师德、师心、职志;使学生通晓各项教育法规并能够在今后教育生涯中知法、懂法、守法;把握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要求,较好地从事中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考查、综合测试、成长记录袋

中外

教育

思想

选读

《陶行知教育文集》选读;《中国教育十二讲》读书论坛;《杜威教育论著选》选读;《什么是教育》读书论坛 专题讲座、读书学习、小组讨论、卓越教师网络平台 通过专题讲座和读书指导,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提高学生对教育问题的比较与审视、批判与建构能力。 考查、综合测试、成长记录袋

心理

学拓

教师职业发展与心理健康;教师人格与教育效能;教师的专业品质;西方心理学基本流派; 专题讲座、小组讨论、读书学习、卓越教师网络平台 使学生了解现代教师心理素质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教师人格构成因素与人的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了解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作用。 考查、综合测试、成长记录袋

教育

学拓

展课

基础教育改革论坛;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新课标解读;中小学教材研究;校本管理理念与策略 专题讲座、小组讨论、读书学习、座谈会、卓越教师网络平台 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准备;掌握教育研究与评价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开展教育调查、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能力。 考查、综合测试、成长记录袋

课程改

革与教

师专业

发展

课程变革与教师教育改革;教师专业标准研究;校本教师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小组讨论、研习交流 通过教师专业化理论学习和名师成长过程的现场观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发展理念,掌握专业发展的构成因素、专业标准和基本要求,形成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 考查、综合测试、成长记录袋

 

 

 

 

3-6

 

 

 

 

教师基本

技能训练

“三笔字”书写技能;普通话及口语表达能力;教师礼仪 自学、自练为主,观摩、讲评为辅 养成书写、朗读的良好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形成基本的教学操作技能及良好的专业思想。 书法比赛、演讲比赛、成长记录袋

有效课堂

教学能力

训练

教学反思;听—说—评课;模拟课堂训练;微格教学训练;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探析;中小学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 小组教学、微格教学、模拟训练、案例分析、现场观摩、研修学习 增进对中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现状的了解和感知;形成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技能,即基本的教学认知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验技能等。 作业、综合测试、成长记录袋

学科专业

教学能力

训练

学科教学设计;学科教学技能训练;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赏析;教育见习 小组教学、案例分析、现场观摩、个别指导、座谈 通过课程标准、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结合课堂教学布置相关教学设计作业,初步形成教学设计技能。 作业、综合测试、成长记录袋

信息技术

与教学资

源开发能

力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教学系统设计案例研析;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小组教学、案例分析、个别指导、观摩、座谈 培养学生课件制作、媒体选择、教具制作、PPT软件使用及制作、Flash软件使用及制作、网上资源的下载、网络学习、多媒体综合运用等能力。 综合测试、成长记录袋

教学研究

能力训练

课题选择与论证;资料整理与分析;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论文撰写等 案例分析、个别指导、研究设计、问题研究、座谈 通过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的系统训练,提升学生的教学认知、教学设计等技能,培养学生的教学反思技能和研究能力。 小论文(文)、小制作或实验设计(理)
班主任

 

工作能

力训练

班集体建设与各种活动组织;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指导;家校合作模式等 专题讲座、现场观摩、交流研讨、校内模拟、校外见习与实习 具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营造班级氛围和班级文化,建构学习型班级;认识并掌握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家长沟通的重要性,形成与与任课教师、家长沟通一般方法。 综合测试、成长记录袋

第7

学期

教育

 

实习

校内模拟教学训练;校外实习活动(顶岗实习、实验教学基地) 顶岗实习、“双导师制”、微格教学 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知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综合评价、成长记录袋

第8

学期

毕业

 

论文

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的撰写与修改;论文答辩 专题讲座、课题研究、个别指导、研讨交流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接受一次完整的科研过程训练。 综合评价、论文答辩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